银监会融资平台企业退出机制|解读与实务操作指南
银监会融资平台企业的退出机制?
随着我国金融监管持续深化,特别是近年来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严格防控,"银监会融资平台企业退出"这一话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融资平台企业,是指由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成立的公司,主要承担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项目的投融资职能。
根据《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支出责任预算管理办法》(财金[2016]91号)等相关政策文件精神,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地方融资平台需要逐步实现市场化转型。银监会等监管部门也在持续督导各地融资平台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运作,剥离政府融资职能。
重点探讨在新的监管环境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如何有序退出融资功能,实现市场化转型,并从项目融资领域的专业视角分析相关操作要点和实务难点。
银监会融资平台企业退出机制|解读与实务操作指南 图1
银监会融资平台退出的背景与原因
1. 经济发展周期性调整的需要
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阶段(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速放缓,部分地方债务负担沉重。通过市场化转型降低债务风险成为当务之急。
2. 监管政策趋严的要求
银保监发[2017]56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债务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要逐步退出政府性项目融资,回归企业本位。此后"三化"(政企分开、银行独立、市场配置)改革持续深化。
3. 推动公共服务领域市场化改革需要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十四五规划》,推进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破垄断格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融资平台退出的影响与挑战
1. 对地方政府财政的积极影响
通过市场化转型可以:
- 降低政府债务风险敞口;
- 解决隐性债务问题;
- 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
2. 转型中的现实挑战
- 历史包袱重,包括大量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资产质量不高。
- 人员冗杂,市场化经营能力不足。
- 业务转型困难,传统工程代建模式难以为继。
融资平台退出的具体步骤与方法
1. 规范的退出流程
银监会融资平台企业退出机制|解读与实务操作指南 图2
(1)制定退出计划
- 明确战略定位;
- 清晰资产重组方案;
- 制定债务重组计划。
(2)公告与信息披露
- 及时对外发布转型信息;
- 展开债权人沟通工作;
- 依法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3)实施与监控
- 完成组织架构调整;
- 规范财务核算制度;
- 建立市场化经营机制。
2. 典型案例分析
以级市城投公司为例,其退出过程包括:
- 清有政府性项目;
- 分流安置冗余人员;
- 引入战投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
- 优化业务结构,拓展市场化业务领域。
3. 风险防控要点
(1)债务重组风险防控
- 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
- 制定详细还款计划;
- 争取债权人谅解支持。
(2)人员安置问题
- 依法妥善分流安置员工;
- 设立专门的社保基金;
- 建立职业培训机制。
融资平台退出后的未来发展趋势
1. 市场化转型深化发展
- 向专业化投资运营公司转型;
- 搭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 发展特色优势业务板块。
2.数字化赋能与效率提升
- 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项目管理流程;
- 建设智慧财务系统;
- 推动互联网 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
3. 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 完善内控机制建设;
- 严格防范债务风险;
- 加强信用评级管理。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退出不仅是适应监管要求的现实选择,更是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未来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确保这一改革任务平稳落地,实现多方共赢的改革目标。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