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体系建设与问题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日益,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山东省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践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我省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主要由省担保集团和各市、县设立的地方性担保公司组成。这些机构通过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用增进服务,有效降低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敞口,间接提高了企业的融资可得性。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全省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规模已突破50亿元,惠及企业超过万家。在这一成绩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山东省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1. 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模式初具雏形
山东省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体系建设与问题对策研究 图1
我省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以省人民政府为主导,通过设立政策性担保基金和出台专项扶持政策,为体系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与此各市、县层面的担保机构也在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路径,尝试引入社会资本、优化运营机制,力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码
山东省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体系建设与问题对策研究 图2
我省陆续出台了《关于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这些政策不仅从资金、税收等方面为担保机构提供支持,还通过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和业务奖补机制,激发了行业活力,提升了服务质效。
3. 服务体系覆盖面不断扩大
据统计,目前我省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已覆盖全省16个地市,服务对象涵盖制造、科技、农业等多个领域。特别是针对“专精特新”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我省担保机构推出了专属担保产品和服务方案,有效满足了企业的多样化融资需求。
山东省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尽管成绩显着,但在实际运营中,我省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 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
当前,我省的担保业务风险主要由担保机构和地方政府承担,金融机构的风险敞口较小。这种单薄的风险分担结构导致担保机构在面对大规模违约时往往力不从心。
2. 激励约束机制有待优化
现有政策更多关注于对担保机构的资金支持,而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部分担保机构存在业务拓展动力不足、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3. 信息系统建设滞后
融资担保是一项高度依赖信息共享的业务。我省目前的信息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导致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为突出,增加了业务操作的风险。
4. 资本补充机制不健全
随着担保业务规模快速扩大,资本不足的问题开始显现。部分地方性担保公司存在资本金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的情况,难以满足日益的业务需求。
完善山东省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的具体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我省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水平,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 建立健全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
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引入更多元化的风险分担主体。可以尝试设立省级风险补偿基金,吸收保险机构、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风险分担,并鼓励有条件的市县设立地方风险池,以分散担保业务风险。
2.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将担保机构的业务规模、服务质量和风险控制能力作为考核重点。对表现优秀的担保机构,在税收减免、资本补充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对于存在恶意垒大户或风控不力的机构,则应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
3. 推动信息化建设提速
建议由省金融监管部门牵头,整合全省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的数据资源,搭建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平台建成后,可实现担保业务信息实时共享,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4. 优化资本补充机制
多渠道充实担保机构资本实力。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立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为符合条件的担保公司注资;还可探索通过发行专项债券、引入合格社会资本等方式,拓宽资本补充渠道。
5. 强化监督管理体系
建议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或协调机制,对全省范围内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进行统一监督和管理。重点加强对担保资金使用效率、风险控制能力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并建立动态监测预警机制。
山东省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将在政策引导和支持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建立健全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完善激励约束体系等举措,我省的融资担保业务有望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信息化建设和资本补充机制的完善,行业的服务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作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在背景下肩负着更加重要的使命。期待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将我省打造成全国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的样板省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金融活水。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